晚上接兒子回家時,廣播里正放著王菲的《但願人長久》,歌聲飄飄渺渺,蘇軾的《水調歌頭》被詮釋的很有韻味。
這首詞放在蘇軾的所有作品中也稱得上是佳作,尤其是那句「千里共嬋娟」更是寫盡了無盡的思念。
聽到最後,兒子問我「嬋娟」是什麼意思?我告訴他這裡指代月亮。他撇了撇小嘴兒:「原來是月亮啊!我害怕月亮。」
沒錯,他確實說的是害怕月亮。這世界上竟然還有人害怕月亮,沒生孩子前打死我也不信。不過他小時候兩歲多時,確實非常害怕月亮,一度害怕到不拉上窗帘都不敢睡覺。
是不是很出人意料?不過也在情理之中。因為如果統計的話,小孩子害怕的東西簡直太多了,很多看起來都不可思議。
普通的有害怕黑、害怕高、害怕理髮、害怕打針、害怕小狗、害怕昆蟲等等,奇葩點的有像我兒子這種,害怕月亮、害怕吊燈、害怕圍巾,總之,只有你想不到的,沒有他們不害怕的。
而且有研究發現,90%以上的兒童會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;在2~4歲的兒童中有40%的人至少害怕一種東西;而在6~12歲的兒童中有43%的人竟然有7種以上害怕的事物。真是越大越沒出息!
不過看到這組數據,我覺得還是挺靠譜的,畢竟自己小時候也害怕過很多東西。
可是,雖說孩子害怕是一種正常現象,但不正常的是家長們對這麼普遍的現象卻往往不知如何應對。
一般當孩子說害怕時,家長經常會出現下面這三種錯誤的反應:
一是不耐煩,有時還諷刺孩子。
畫風是這樣的:
「這有什麼好害怕的,你真是個膽小鬼。」
「不用怕,沒事。」
「別怕,沒危險。」
這種簡單的否定態度對孩子來說基本沒有任何幫助,更不會減輕孩子的恐懼感。因為不是你說不怕,他就能不怕的,相反,還會增加孩子不被接納的感覺。
二是縱容躲避。
有些家長覺得既然孩子害怕,那麼我們就盡量遠離害怕的事物,等孩子長大後自然就不怕了。
可能對有些東西的恐懼長大後確實會減輕,但美國兒科專家威廉·科爾曼曾指出,「家長應該幫助孩子直面讓他害怕的事物,並且客觀地處理他們的恐懼感。如果大人忽視孩子的恐懼感,那他們的恐懼將永遠都無法消除。」所以,一味的躲避也不值得提倡。
三是不但不幫助孩子克服恐懼,還把恐懼當成威脅孩子的工具。
比如,經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「再不聽話我就把你送到××地方去」。
這種錯誤顯而易見,大概只有一些老人有時還會忍不住這樣說,所以就不多討論了。
理清了這些錯誤的做法,那麼,我們到底該如何正確幫助孩子克服內心的恐懼呢?
給大家介紹兩種比較有效的方法:
一、給孩子多科普,幫助孩子認識恐懼。
幾歲的孩子恐懼的事物很少是抽象出來的,大部分都是可以看到、聽到、摸到的具體事物。孩子之所以恐懼他們,有時候是出於一種對未知的恐懼,也就是說,因為不了解所以才害怕。
幼兒心理學家塞爾瑪·弗雷伯格曾說過:「適當的恐懼能夠幫助孩子獲得認知,並去適應環境。」
按照這個思路,我們可以對孩子恐懼的事情加以解釋,讓孩子深刻的了解這個事物的起因、發展和結局,它有什麼特點,它有什麼影響等知識,通過科普、通過增加理性認識來減輕孩子的恐懼感。
比如說孩子怕黑,那麼就可以給孩子講一講光的知識,講一講太陽、地球和月亮之間的關係。
前面說了,我兒子小時候非常害怕月亮。為了減輕他的恐懼,我們給他買了很多天文方面的繪本,又特意領他去天文館觀看星體的運動,每逢月中還會用望遠鏡領著他看月亮。
雖然到現在我也不知道他為什麼會害怕月亮,但這些措施確實有效緩解了他對月亮的恐懼。
二、系統脫敏療法。
系統脫敏療法屬於心理學上「行為療法」中的一種。行為療法認為,人的行為不管是正常的還是病態的,都是經過學習而獲得的,因此,也可以通過學習去更改或者消除。當然,恐懼這種行為也不例外。
具體到系統脫敏療法,主要應用的是交互抑制原理。交互抑制原理是指人類不可能同時產生兩種對立的情緒,比如說高興和不高興就不能同時出現,同樣,恐懼、焦慮也不能跟鬆弛、平靜同時出現。
利用這個原理,我們就可以通過不斷使孩子處於放鬆狀態來抑制恐懼的出現。
訓練的步驟是先讓孩子暴露在初級的恐懼之中,同時通過安撫和引導,使孩子感到放鬆以此來抗拒恐懼。
等到孩子能夠完全放鬆後,再增大恐懼的強度,循序漸進,最終達到完全克服恐懼的狀態。
舉個例子。比如孩子害怕月亮,我們可以先把各種星球的圖片找來給孩子看,比如月亮的、太陽的、地球的、火星的、金星的,這是初級的恐懼刺激。
當孩子適應這些圖片後,我們再把圖片的範圍縮小到只有月亮一種。這算是中級的恐懼刺激。
等到孩子再一次適應後,我們還可以買回月亮的模型來給他觸摸。當這些都沒有問題了,我們可以晚上陪著她觀看真的月亮。
循序漸進,直到最終完全克服恐懼。
系統脫敏療法的重點在於,當孩子處於恐懼狀態時,一定要給予他另一種刺激,讓他產生與恐懼對立的、放鬆的、安全的感覺。
可以擁抱她,也可以用語言安撫他。總之,只有產生另一種抑制恐懼的情緒,脫敏療法才會起作用。
我有一個朋友,性格非常剛強,他總覺得恐懼這事就像股票,觸底就能反彈。所以孩子越害怕什麼,他越拿什麼嚇唬他。這種可不是脫敏療法,只會導致惡性循環。
其實不僅僅是對孩子,脫敏療法對成人也很有效。我小時候特別害怕蚱蜢,後來長大了雖然不至於那麼害怕,但基本也是避而遠之。
後來工作後,旁邊同事的電腦桌面就是一隻趴在草葉上的蚱蜢,害得我天天要面對這個圖像,久而久之心理上也就習以為常了。
讓我最終克服恐懼的還是現實里和它的接觸。
前幾年一到夏天,路邊的燒烤攤兒旁邊總有人賣油炸的蚱蜢下酒。開始我當然接受不了,但架不住每次喝酒大家都吃,所以從閉著眼睛塞到嘴裡,到最後肆無忌憚地品嘗,經過這一系列的脫敏,我真就再也不害怕蚱蜢了。
所以,強烈把這個方法推薦給大家。
富蘭克林·羅斯福曾說,我們唯一值得恐懼的是恐懼本身。
因為這種莫名其妙、喪失理智、毫無根據的恐懼,會把人轉退為進所需要的種種努力化為泡影。
因此,對於孩子的恐懼,不要輕視,更不能忽視,採用正確的態度和方法,幫助孩子克服恐懼,對他的性格和一生的發展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。
孩子說害怕,告訴他「別怕」沒有用,心理學這招脫敏療法最有效
晚上接兒子回家時,廣播里正放著王菲的《但願人長久》,歌聲飄飄渺渺,蘇軾的《水調歌頭》被詮釋的很有韻味。
這首詞放在蘇軾的所有作品中也稱得上是佳作,尤其是那句「千里共嬋娟」更是寫盡了無盡的思念。
聽到最後,兒子問我「嬋娟」是什麼意思?我告訴他這裡指代月亮。他撇了撇小嘴兒:「原來是月亮啊!我害怕月亮。」
沒錯,他確實說的是害怕月亮。這世界上竟然還有人害怕月亮,沒生孩子前打死我也不信。不過他小時候兩歲多時,確實非常害怕月亮,一度害怕到不拉上窗帘都不敢睡覺。
是不是很出人意料?不過也在情理之中。因為如果統計的話,小孩子害怕的東西簡直太多了,很多看起來都不可思議。
普通的有害怕黑、害怕高、害怕理髮、害怕打針、害怕小狗、害怕昆蟲等等,奇葩點的有像我兒子這種,害怕月亮、害怕吊燈、害怕圍巾,總之,只有你想不到的,沒有他們不害怕的。
而且有研究發現,90%以上的兒童會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;在2~4歲的兒童中有40%的人至少害怕一種東西;而在6~12歲的兒童中有43%的人竟然有7種以上害怕的事物。真是越大越沒出息!
不過看到這組數據,我覺得還是挺靠譜的,畢竟自己小時候也害怕過很多東西。
可是,雖說孩子害怕是一種正常現象,但不正常的是家長們對這麼普遍的現象卻往往不知如何應對。
一般當孩子說害怕時,家長經常會出現下面這三種錯誤的反應:
一是不耐煩,有時還諷刺孩子。
畫風是這樣的:
「這有什麼好害怕的,你真是個膽小鬼。」
「不用怕,沒事。」
「別怕,沒危險。」
這種簡單的否定態度對孩子來說基本沒有任何幫助,更不會減輕孩子的恐懼感。因為不是你說不怕,他就能不怕的,相反,還會增加孩子不被接納的感覺。
二是縱容躲避。
有些家長覺得既然孩子害怕,那麼我們就盡量遠離害怕的事物,等孩子長大後自然就不怕了。
可能對有些東西的恐懼長大後確實會減輕,但美國兒科專家威廉·科爾曼曾指出,「家長應該幫助孩子直面讓他害怕的事物,並且客觀地處理他們的恐懼感。如果大人忽視孩子的恐懼感,那他們的恐懼將永遠都無法消除。」所以,一味的躲避也不值得提倡。
三是不但不幫助孩子克服恐懼,還把恐懼當成威脅孩子的工具。
比如,經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「再不聽話我就把你送到××地方去」。
這種錯誤顯而易見,大概只有一些老人有時還會忍不住這樣說,所以就不多討論了。
理清了這些錯誤的做法,那麼,我們到底該如何正確幫助孩子克服內心的恐懼呢?
給大家介紹兩種比較有效的方法:
一、給孩子多科普,幫助孩子認識恐懼。
幾歲的孩子恐懼的事物很少是抽象出來的,大部分都是可以看到、聽到、摸到的具體事物。孩子之所以恐懼他們,有時候是出於一種對未知的恐懼,也就是說,因為不了解所以才害怕。
幼兒心理學家塞爾瑪·弗雷伯格曾說過:「適當的恐懼能夠幫助孩子獲得認知,並去適應環境。」
按照這個思路,我們可以對孩子恐懼的事情加以解釋,讓孩子深刻的了解這個事物的起因、發展和結局,它有什麼特點,它有什麼影響等知識,通過科普、通過增加理性認識來減輕孩子的恐懼感。
比如說孩子怕黑,那麼就可以給孩子講一講光的知識,講一講太陽、地球和月亮之間的關係。
前面說了,我兒子小時候非常害怕月亮。為了減輕他的恐懼,我們給他買了很多天文方面的繪本,又特意領他去天文館觀看星體的運動,每逢月中還會用望遠鏡領著他看月亮。
雖然到現在我也不知道他為什麼會害怕月亮,但這些措施確實有效緩解了他對月亮的恐懼。
二、系統脫敏療法。
系統脫敏療法屬於心理學上「行為療法」中的一種。行為療法認為,人的行為不管是正常的還是病態的,都是經過學習而獲得的,因此,也可以通過學習去更改或者消除。當然,恐懼這種行為也不例外。
具體到系統脫敏療法,主要應用的是交互抑制原理。交互抑制原理是指人類不可能同時產生兩種對立的情緒,比如說高興和不高興就不能同時出現,同樣,恐懼、焦慮也不能跟鬆弛、平靜同時出現。
利用這個原理,我們就可以通過不斷使孩子處於放鬆狀態來抑制恐懼的出現。
訓練的步驟是先讓孩子暴露在初級的恐懼之中,同時通過安撫和引導,使孩子感到放鬆以此來抗拒恐懼。
等到孩子能夠完全放鬆後,再增大恐懼的強度,循序漸進,最終達到完全克服恐懼的狀態。
舉個例子。比如孩子害怕月亮,我們可以先把各種星球的圖片找來給孩子看,比如月亮的、太陽的、地球的、火星的、金星的,這是初級的恐懼刺激。
當孩子適應這些圖片後,我們再把圖片的範圍縮小到只有月亮一種。這算是中級的恐懼刺激。
等到孩子再一次適應後,我們還可以買回月亮的模型來給他觸摸。當這些都沒有問題了,我們可以晚上陪著她觀看真的月亮。
循序漸進,直到最終完全克服恐懼。
系統脫敏療法的重點在於,當孩子處於恐懼狀態時,一定要給予他另一種刺激,讓他產生與恐懼對立的、放鬆的、安全的感覺。
可以擁抱她,也可以用語言安撫他。總之,只有產生另一種抑制恐懼的情緒,脫敏療法才會起作用。
我有一個朋友,性格非常剛強,他總覺得恐懼這事就像股票,觸底就能反彈。所以孩子越害怕什麼,他越拿什麼嚇唬他。這種可不是脫敏療法,只會導致惡性循環。
其實不僅僅是對孩子,脫敏療法對成人也很有效。我小時候特別害怕蚱蜢,後來長大了雖然不至於那麼害怕,但基本也是避而遠之。
後來工作後,旁邊同事的電腦桌面就是一隻趴在草葉上的蚱蜢,害得我天天要面對這個圖像,久而久之心理上也就習以為常了。
讓我最終克服恐懼的還是現實里和它的接觸。
前幾年一到夏天,路邊的燒烤攤兒旁邊總有人賣油炸的蚱蜢下酒。開始我當然接受不了,但架不住每次喝酒大家都吃,所以從閉著眼睛塞到嘴裡,到最後肆無忌憚地品嘗,經過這一系列的脫敏,我真就再也不害怕蚱蜢了。
所以,強烈把這個方法推薦給大家。
富蘭克林·羅斯福曾說,我們唯一值得恐懼的是恐懼本身。
因為這種莫名其妙、喪失理智、毫無根據的恐懼,會把人轉退為進所需要的種種努力化為泡影。
因此,對於孩子的恐懼,不要輕視,更不能忽視,採用正確的態度和方法,幫助孩子克服恐懼,對他的性格和一生的發展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。